克钦军实力已不如当年:难挡缅军统一大势
发布日期:2023-11-27 15:37:32 | 作者: www.anbotiyu.com
克钦独立军士兵在战壕中监视前方缅军的动向。克钦独立军的实力远远不如缅甸政府军。
今年2月4日,中国运筹之下,缅甸政府与克钦邦独立组织、克钦独立军在云南瑞丽谈判,中国希望以此促进缅东北地区之和平。
自2011年6月9号开始,克钦独立军(克钦独立军)与缅甸政府军爆发战争,已致使6万多人成为难民。瑞丽会谈之前,双方已进行过11轮谈判,和平曙光始终一丝未现。
缅甸政府愿与克钦武装谈判,主要基于国际社会的斡旋,国内反对派的压力,从克钦独立军自身实力来看已无多少筹码,开战20余月来,克钦独立军的主要据点已失守,力量被压缩到中缅边境的狭长地带。
虽然克钦独立军的对外宣传给人感觉“节节取胜”,“战力超群”,但双方总实力差距过大,并非战术和英勇可以弥补。
克钦独立军的总指挥部拉咱一直未失守,不是缅军实力不济,而是缅军没有展开进攻,只是实施了包围战术。缅甸政府此举估计有两个考量,第一:战略目的基本达到,为谈判留点余地;第二,怕进攻市区引起激烈巷战,导致双方更大人员受伤或死亡。平民大量伤亡可能会引起国际社会严厉声讨甚至引来制裁。
要知道,缅甸现在的改革与和平进程正处于“微妙而敏感阶段”,这是缅甸总统吴登盛不久前在讲的话,“缅甸需要非常保证政治稳定、内部稳定和国家团结,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成功”。缅甸通过启动政改与和平进程,刚在国际上打开局面,如果与西方国家再度紧张导致制裁强化,势必会对国内政治进程产生负面影响。
从历史看到今天,缅甸北方地区的和平谈何容易,1948年刚建国数月后就爆发民族间的内战,后来又添加了冷战中复杂的地缘因素,其边境地区的多股武装力量长期得到外部多个国家撑腰,使其“统一与削藩”进程受阻,内战到今日都未终结。
不过大概能判断,经过此次战争,克钦独立军这支目前最大的缅甸地方武装元气大伤,今后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博弈能力势必被大大削弱。从实力角度分析,地方武装的衰败和缅政府解决缅北武装割据的大趋势,已很难逆转。
1948年到1989年缅北各派武装风起云涌,战乱不断。图为早期游击队员。
最高峰时期,缅甸曾活跃着一百多支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武装,总兵力过五万,战火蔓延在四分之一国土。同一民族更不可思议的是几支不同的武装,如克伦族,有信佛教的民主克伦佛教军的和信基督教的克伦民族。
缅甸1983年进行了民族划定,共分出135个民族,能够说是个民族大杂烩国家,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,像发卡一样戴在缅甸的头上。
克钦族是缅甸第六大民族,也属于跨国民族,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景颇族,其中13万多分布在中国,另外120多万分布在缅甸,其中克钦邦有50余万克钦族,其余分布在掸邦和实皆省。
根据克钦族的族源传说,他们祖先原本生活在蒙古草原,后来逐渐迁徒到青海地区,然后继续南下藏东南、川西北、滇西、缅北,形成了今日的分布。
克钦族有4个支系:景颇、浪峨、载瓦、勒期,景颇语为克钦族的通用语,20世纪初,英国传士用罗马字母为克钦人创制了文字。缅甸的克钦人多信基督教,另有一部分信佛教和原始宗教。
1948年1月缅甸独立,3个月后爆发内战,克伦族最先武装暴动,紧接着克钦和孟族也开始动手,随后缅共“红旗派”也搅进去建立“统一战线”参与混战。
当时政府军第1克钦营有个叫罗相的上尉叛逃回家参与克伦族战争,1950年,还在上高中的克钦族青年昭赛开始追随罗相四处转战,成为其中的重要人物。1951年罗相逃出国避难,昭赛投奔“克伦民族自卫组织”,在该组织帮助下,到掸邦发展地下武装,不过很长一段时间没太大进展,用他们的话说,叫“革命进入了低潮期”。
少数民族和缅共武装叛乱,大部分虽在50年代中期被击退,但使得缅甸局势大乱,经济衰退,社会失序。图为缅北禅邦武装在进行训练。
少数民族和缅共武装叛乱,大部分虽在50年代中期被击退,但使得缅甸局势大乱,经济衰退,社会失序,当时缅甸还处于民主体制,议会里各党派恶斗,政府应付不了日益恶化的局面。
1958年,时任总理的吴努万般无奈之下,答应了缅军总参谋长吴奈温请求组建看守政府的请求,由其接管政权。吴奈温宣布紧急状态,修改宪法,剥夺掸邦、克耶邦土司自动取得议员席位资格,调军大举反击各路武装,缅甸局势才稳定下来。至1959年,国内的武装叛乱基本被平息下去。
1960年缅甸又重启,解除紧急状态,举行大选,吴努率领的联邦党获胜,他再次当上总理,可局势又再度乱起来,各路民族武装纷起。
昭赛把他正在读大学的弟弟昭杜也发展为地下组织成员,1960年,他俩兄弟说服被政府军开除的第4克钦营下士拉蒙杜介、拉玛拉迎成立了“克钦独立组织(KIO)”,昭赛当主席,昭杜是副主席,拉玛拉迎当。他们借着重启的春风,弄到一批武器,建立了自己的武装。
1960年2月5日,克钦独立组织开始第一次战斗,再次拉开武装斗争的序幕。
第二年2月,克钦独立军(克钦独立军)正式宣告建立,昭赛担任总司令,一月后还召集了第一期基础军事知识培训班,培养军事干部。当年7月,克钦独立军组建了第1营和第2营,8月份即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武装斗争,口号是反对缅甸吴努政府把片马、古浪等地归给中国,反对吴努宣布佛教为国教。
1967年,势头正盛的缅共与克钦独立军建立了“统一战线”,在缅共支援下,克钦独立军再次发展至2200多兵力。图为缅共武装。
克钦独立军具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,以反对“大缅族主义”为己任,以“建立克钦共和国”为目标,自然被缅甸政府视为“分离主义势力”。
缅甸重启后两年,局势再度恶化,吴奈温军人集团1962年发动政变接管了政权,建立第一届军政府。吴奈温还筹组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,宣布走奈温式社会主义路线。
到吴奈温上台之时,克钦独立军已在克钦邦和掸邦建立了根基,发展势头迅猛,组建了第一个旅。至1963年底,总兵力达到2000余人,扩充至6个营,1964年初组建第二个旅。
从1963年6月至1964年11月,吴奈温采取了与克钦独立军对话的策略,试图通过和谈来解决武装割据问题,结果谈判未果,缅甸军政府改和谈为围剿。这次战争,克钦独立军损失惨重,毕竟不是政府军对手,差点覆灭。据缅甸政府公布的数据,共毙伤克钦独立军1073人,俘掳1064人,有2223名克钦独立军成员投降。
正在万分危急当头,缅共突然得到外部支援死灰复燃,大规模举事,又使缅甸全国局势紧张起来。军政府分兵围剿缅共,牵制了颇多兵力,也就减轻了克钦独立军的压力。克钦独立军为了恢复元气,派人出国求外援,筹集款项,购买武器,并开始贩卖毒口,走私翡翠。
1967年,势头正盛的缅共与克钦独立军建立了“统一战线”,在缅共支援下,克钦独立军再次发展至2200多兵力,编为9个营,随后还建立了四个旅。昭赛三兄弟——昭赛、昭杜、昭丹掌握着克钦独立军的大权,整个领导层奉行“大克钦主义”。
克钦独立军还建立了行政委员会负责根据地的行政管理,旅长、营长、排长等军官分别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委员会主义,其组织建设比较完善和严密。
正因为克钦独立军组织严密,思想激进,所以与缅共的龃龉不断,它经常指责缅共对其实行组织和思想渗透,妄图吞并其武装。克钦独立军的干部丁英因与昭寨兄弟不合,遂带着两百多人马投奔缅共,这导致克钦独立军与缅共撕破脸皮,宣布缅共是其头号大敌,此后双方的关系一直处在恶化状态,多次发生激烈战斗,第四旅旅长昭丹在与缅共的战斗中阵亡。
昭赛原本长期居住在泰国,克钦独立军的军事指挥权实际掌握在昭杜手中,而昭丹是前线的负责人。昭丹阵亡后,昭赛等人也相继前往泰国,由于生活腐化、侵吞公款惹得部下怨声载道,带来了杀身之祸。1975年8月,克钦独立军第11营营长赛杜在泰国将他两兄弟击毙。
但克钦独立军因为组织严密,没有因昭赛三兄弟的死亡四分五裂,很快即组建了新的党政军领导班子并改弦易辙,重新与缅共签署统战协议,还宣布马列主义是自己的指导思想,也采取了与其它少数民族武装合作的策略。
直到双方终止合作的1983年前,克钦独立军虽然与缅共在意识形态和辖区问题上常有口角,但没有再撕破脸皮,克钦独立军经常获得缅共的武器支援,双方还在协同作战时建立联合指挥部,克钦独立军还承诺,在缅共与政府达成协议之前,不与政府达成任何协议。
克钦独立军的战略很明显,就是在面对缅甸政府不要单干,1983年终止与缅共合作后,克钦独立军又与其它十几支少数民族武装组成“民主民族阵线”。这一时期克钦独立军把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,整个领导层的素质大为改观。至80年代初,克钦独立军发展到7000多人,编为4个旅,21个营,辖4专区、12个县。
事情的转变发生在1988年,缅甸因实行多年“国有化”和“计划经济”的“奈温社会主义”路线,再加上长期闭关锁国,自我孤立于国际社会,导致缅甸已沦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。这一年,物价飞涨400%,爆发了和骚动,人们上街提出政治经济改革要求。
吴奈温被迫辞职,军人出来平息骚动,废除了社会主义纲领党的领导地位。将军们同意举行大选,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获得压倒性优势,令他们大跌眼镜,但将军们没有按程序移交政权,而是组建了第二个军政府,社会主义纲领党改造成民族团结党。
军政府平息后,参加学运的大学生们逃到中缅和泰缅边境,在克钦独立军和克伦民族的支持援下,这些学生成立了“全缅学生民主阵线”,参与武装反叛,此后的多次与政府的冲突中,他们与克钦独立军并肩战斗。
也是在这一年,因失去外援早已沦为贩毒集团的缅共解体,它的武装力量——人民军亦随之四分五裂,这支缅北最强大的地方武装不复存在,当然其中也有军政府运筹的原因。
原本缅北的很多少数民族参加缅共或与之联合,并不是真信奉其意识形态,而是看实其有强大外援这个实力。缅共失去外援,加上风潮的冲击,自然树倒猢狲散。
缅共解体使缅北少数民族武装来了次重新洗牌,形成佤邦联合军、果敢同盟军、掸邦东部同盟军、克钦新民主军、克钦独立军、克钦保卫军、坤沙余部、掸邦军等割据的局面。
从1989年以后,冷战结束,具备了良好的地理政治学条件,缅甸第二届军政府决定实现“民族和解”,采用军事、经济、社会等多种手段刚柔并济解决边疆武装割据问题。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打打谈谈多次,直到1993年9月才达成停火协议,1994年2月,正式签署了和平协议。
按照协议,缅甸政府承认克钦独立组织的合法地位,设立“克钦邦自治区”(克钦邦第二特区),允许KIO和克钦独立军在仰光、曼德勒、密支那开设办事处;KIO则同意放弃武装反抗,在国家法律范畴内活动。克钦独立军是第十支与政府达成和解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,结束了与政府30年的武装对抗。
这个现象当时称为“以武器换和平”,但是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并未消除,当地的实权还是掌握在诸侯手中,只是表面上“改旗易帜”,这为多年后的冲突埋下伏笔。
克钦独立军并没有因为与政府签署了和平协议而放弃独立的念头,追求这个终极目标就得强化军力。图为克钦独立军士兵。
克钦独立军并没有因为与政府签署了和平协议而放弃独立的念头,追求这个终极目标就得强化军力,所以克钦独立军一直在暗中招兵买兵,增强实力,并谋求使克钦问题国际化,而这触犯了缅甸政府的大忌。
1998年与政府的协议即将到期,就“克钦独立军将向何处去”这一问题,内部发生了争辩,高层后来的决策是,表面上与军政府维持原状,但私底下应该整顿组织和军队,随时做好与政府开战的准备。
此时的克钦独立军控制着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10万余人口,有4个行政专区,12个县和59个区,要养活7000多军队,5000多民兵和700多行政人员,得广开财源,因此长期参与制贩毒和走私宝石的活动。
缅北地区种毒贩毒历史已达百年,从缅共开始,各家武装都把制贩毒当作最大的财源。克钦新民主军跟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一直良好,刚被“招安”就响应政府和国际号召,在自己辖区内禁毒,至1995年,倒是基本禁绝,可是由于财政困难,国际援助力度不大,辖区内农民早已不擅长种植粮食,导致很多人陷入贫困,制贩毒风气再次抬头。
至1998年,中缅边境地区的40多个毒品加工厂,两家及两家以上武装实行联营的就达20余个。
克钦独立军自己辖区内90年代初即有6000多亩罂粟田,在被“招安”后也的确雷厉风行搞过一段时间禁毒,后来也因农民们怨声载道,军费开支没有着落,加上有“扩军”需要,重新走上制贩毒的老路。到1998年已有罂粟田2万余亩,年产11万吨。
克钦独立军还派出干部前往欧美、日本和东南亚筹集款项,引进医疗技术设备,并在中国、印度、泰国广设贸易机构,成立“中央军火购置领导小组”,通过种种渠道大力买进武器。如1998年从印度、泰国购进200多支M16、M23冲锋枪和M79型火箭筒,从坤沙残部购买来1万多发子弹。
开辟财源,购买军备同时,克钦独立军暗中招兵买马,1998年在辖区内两次强征十五和十六岁青年入伍,实行“二丁抽一,三丁抽二”的政策。
这一切引起军政府警惕,双方产生了摩擦,2000年初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冲突中打死士兵。政府军对克钦独立军封锁,一度使其供应困难,但仍未发生大规模战争。
缅甸政府自1989年起不断整顿军事,大力向中国、俄罗斯、以色列采购军备,推动建设现代化国防军。图为米24武装直升机,缅甸一次就购买了50架米24武直。
缅北武装力量有两种诉求,要么在承认其武装割据前提下的自治,要么独立。缅甸军政府对两种要求都不可能答应,军政府的条件是自治必须在“统一”和“军政统一”的前提下才可实现。
地缘政治恶劣,国际压力太大,忙于应付国内矛盾,实力并不强大时,缅甸军政府会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“自治方式”,但从未放弃过“军政统一”的目标。自1989年后,缅甸逐渐对外开放,吸引外资,启动市场化改革,财政经济实力已大为改观。
军政府认为,军事实力的增加才是敦促缅北民族武装和谈及放弃割据的基础,自1989年起不断整顿军事,大力向中国、俄罗斯、以色列采购军备,推动建设现代化国防军。缅军已从1988年的17万扩充至目前的约50万(近600个步兵营),军事装备亦大为改观,战斗力今非昔比。
仅上世纪90年代,缅军先后从中国、俄罗斯、波兰、南斯拉夫、沙持采购军备,坦克和装甲车350辆,车载式火炮100余门,汽车6000余辆,舰艇30余艘,各型飞机70余架,还有一大批雷达和导航设备。缅军还与韩国军事机构进行接触,洽谈兵工厂合作事宜。
近四五年缅军逐步摆脱大陆军主义,日益重视海军和空军的发展。2009年,缅甸拿出10亿美元的重金购买战斗机和防空武器,一口气从俄罗斯订购20架米格29战斗机,50架米24武装直升机,12架米8运输直升机。据斯德歌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,2010年到2011年,缅军就购入340多架飞机。
缅甸政府的以打促谈,以武促统,以边疆开发治理和外交突围巩固军政统一的策略的确收到了成效,目前为止,八成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武装已被收编为边防警察。
因此,缅军与克钦独立军早在90年代末即已拉开天壤之别的实力差距。近年缅甸政府通过政改缓和了与西方国家关系,包括印度、泰国在内的四周的国家也已不再支持缅北的地方武装,所以缅甸政府解决缅北问题已不是实力问题,而是考虑到国际社会对其在“和谈与利诱”促统无效后采用武力的承受能力。
2011年克钦独立军副总参谋长苏伦特·甘茂证实,要重启争取独立的战斗,原因是缅甸政府引进的一个大项目——密松水电站,因为要淹掉很多克钦邦的村庄,后来双方就此发生了多次零星摩擦。
2011年6月9号,缅甸政府军以克钦独立军率先向密松水电站开火为由,对其发起了大规模进攻。
虽然缅甸政府军在军队人数,武器装备和经济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,但是出于政治考虑和山地作战的艰巨性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。从殖民地和军政府的铁血桎梏中脱离的缅甸,如今已转型为总统制的国家,全称缅甸联邦共和国。开放民主的姿态令其成为亚洲的新星。但这场旷日持久的缅北之战,国家与民族,现实与历史,各种立场和利益纠葛间,早已难断是非,更不是几句轻描淡写言语得清楚。唯一不可忤逆的是和平是所有的人期盼,也必将是纷争的最后趋向。现在需要的是,各方让和平的希望之苗生根发芽,努力呵护其成长,最终开出和平之花。